兒童發展障礙的早期療育
督復臨安息日會臺安醫院小兒復健科兒童發展復健中心主任 陳達德
兒童如何發展
大自然是美妙的,隨手捻來時卻常常忘記它的偉大;同樣的,成長是喜悅的,理所當然中卻也每每忽略它的複雜。剛出生的孩子就如同一張白紙,雖有著一些天賦的基礎構造與原始能力,例如肌肉動作、聽覺、視覺、觸覺等各種感覺等等能力,但相對於成人所擁有的成熟、複雜功能,諸如休閒運動、獨立生活、工作、社交等等能力,仍有著相當遙遠的距離。要達到這些理想功能,需要藉助後天的發展,整合先天基本能力,發展出多元性、整合性、高技巧性的高階功能。而對孩童最自然、最有效率、也是唯一的發展模式便是玩
,藉由遊戲玩樂,孩童可以嘗試各種可能的功能組合,並獲得發展必需的重要感覺刺激(諸如前庭刺激、本體刺激、觸覺刺激等)來發展出各種未來高階功能所必備的整合性能力(諸如手眼協調、兩側區辨、身體概念等等)、脫離原始基本能力的限制(諸如克服原始反射、大腦偏側化發展等等)、並促進身體功能系統的成熟(諸如前庭系統等等),故?玩對於孩童的意義遠遠超出成人對玩的認知與評價,的過程與結果決定了孩童未來的功能發展與人格成就;對於動物,?甚至決定了幼子未來的生存與否何謂
發展障礙?雖然每位為人父母的無不希望孩童能一路順利成長,但是每個孩童在發展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遭遇挫折,從一開始的先天遺傳、受精狀況因素,至懷孕期間的母體健康、疾病感染、懷孕情況因素,到生產時期的手術情況、生產流程因素,以及出生後的健康狀況、疾病感染、意外事件因素,甚至成長過程中的家庭環境、社經狀況、養育教養因素等等,都有可能出現挫折困難(諸如遺傳性疾病、早產、缺氧腦傷、內分泌失調、肢體障礙、疏於照顧、營養缺乏、經驗感覺剝奪等等),影響孩童的品質或能力,因而阻礙、延遲、限制或剝奪孩童的發展,使得孩童在特定年齡卻無法發展出一般社會對於該年紀所應成就之能力,這便是所謂的發展遲緩?或稱該孩童有著發展障礙的問題。
早期療育的重要性
誠如以上所述,每個孩童在發展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遭遇挫折與障礙,而其中絕大多數的孩童在漫長十數年的發展過程中,經由無數次的努力與嘗試,或快或慢或遲或早都能克服障礙而最終發展出適切的能力;但很不幸的,仍有少數的孩童始終無法克服障礙,使得問題如同滾雪球般的,隨著年齡與功能的發展,而越滾越大,影響的層面則越來越廣,使得原本單純的知覺或生理問題,進展到動作行為問題,人際社交問題,甚至心理人格及社會成就問題等等。由於除了明顯的疾病診斷、明確的發展障礙因子或既有出現之行為,可供預測可能的發展障礙與預防治療外,其他許多的發展障礙則是機率問題或是目前醫療水準所難以有效判斷預測的(諸如感覺統合障礙、日常生活行為障礙等等),而小兒復健治療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在於預防、而不僅止於治療,藉由專業評估,將所有發展遲緩或極有可能發生發展障礙的孩童篩選出來(不論孩童是否日後終能自行克服障礙),並藉由適切及跨專業的復健團隊治療,儘早僅可能的預防治療,如此確保所有的孩童都能有順利適切的生長發展。復健的成效取決於治療的內容、介入的時機、以及孩童個人差異,而隨者年齡的增長,神經的可塑性(
plasticity)降低,復健的療效則會降低、療程亦會延長。而研究也發現,早期的復健治療介入,可以為日後的復健及補助等等,省下約三倍的社會成本;事實上,藉由早期療育及早的介入,不但能有最大的治療療效,避免發展問題的延伸與惡化,減低孩童生活障礙與心理衝擊,減輕家庭社會心力勞力與經濟上的負擔,更能積極地提升個人功能、獨立性與生活滿意度,增進個人社經成就與自我理想實現,正向地大幅增加國家的整體國力。
現今現實環境
在歐美及早療發展先進的各國,早期療育是國家立法保障與強制執行的政策,藉由全民早期篩選評估,專人持續地追蹤與介入處理,從生活、醫療、教育到給付都有一系列完整的團隊介入。反觀國內現況,雖亦開始重視小兒早期療育並列為積極推動之政策,且部份有心的地方政府也開始積極展開一系列的早期療育工作(例如台北縣市等),但整體來說仍然相當原始粗糙。從政策上的定義模糊,到執行單位的權責不清、多頭馬車(衛生、社會與教育體系無法結合),健保醫療給付的政策錯誤與相關內容貧乏,專業評估與治療服務量的嚴重不足、專業人才的不足與培育問題等等,都嚴重地阻礙了早期療育政策推行的質與量,以致造成今日全國約有五十萬孩童(
0~14歲約5,000,000人,其中保守估計約10%需要長期或短期之復健醫療或協助)的復健醫療需求,卻只有不到5000人次的治療服務量,使得各醫院小兒專業復健醫療待排現象嚴重,等個一年半載再排入治療乃是稀鬆平常之事,至此不但嚴重延誤孩童治療契機、更嚴重地牽動影響著百萬家屬的生活與作息,實在值得為政者警惕反省!
如何實現早期療育
所謂早期療育,便是早期發現、及早治療與教育,而如何早期發現?如何處理或尋協助?相信都是家長最關切的問題。其實最簡單的方法,便是用心與孩童相處仔細觀察孩童行為,與其他童年齡的孩童比較,或與其他兄姐比較同年時的行為表現,有無差異或遲緩現象發生?注意親朋好友或是孩子師長們的行為描述或建議,或可以電話諮詢小兒復健專業醫療院所,請求地方政府社會局提供早期療育篩選協助或至小兒復健專業醫療院所安排評估鑑定等等,都是目前早期療育體系尚未健全時可以採取的變通方法。以下則提供家屬簡易的復健治療轉介原則說明,幫助家長預防或處理發展障礙的發生。
小兒復健治療簡單轉介原則 |
諸如染色體異常之遺傳性疾病、腦性痲痹、智能不足、肌肉關節發展異常、脊椎先天異常、發展遲緩、唐氏症等等。 |
生理障礙因子 --諸如早產兒、出生體重過輕者、有餵食困難者、腦膜炎個案、新生兒時期曾患癲癇、窒息或缺氧者。環境障礙因子 --由於家庭因素,如低社經家庭、父母疏於照顧者、父母藥癮、酒癮或精神異常等等,導致環境中較缺乏適當刺激者。行為表徵異常 --如嗜睡、躁動不安、固執行為、過度沈靜等等。 |
|
早療的未來發展
從歐美先進國家的現況,其實便可概窺台灣早療未來的遠景。不可諱言的,隨著人口生育率的降低、經濟水準的提升、社會觀念與風氣的西化影響等等,兒童將是今後社會最重要的焦點話題之一,兒童局的成立將取代以往繁雜的政府單位主導小兒早期療育政策,並將其完整地落實在小兒的托育、醫療、教育、保險、生活、社會福利等各方面;小兒復健醫療方面則會整合以往眾多專業,形成獨立精進的專業後小兒復健治療領域,大幅提升醫療復健的質與量;教育方面則會整合傳統的特教與學校復健治療,成為學校協助服務的一部份等等。我們期盼這一天的早日來到,也為所有努力復健中的孩童及其家屬祝福與祈禱。
結語
兒童在生長的過程中常會因為先天遺傳因子,懷孕過程各種化學、物理因子、生產時的因素以及日後父母的教養教育模式、社會環境因子影響等等,造成兒童在日後的學習、社會適應上出現困難。而這些問題不單單會影響他們的學習與成長,深遠地影響他們未來的人格、社經成就、人際關係等等;更會造成家長照顧上的困難與家庭問題、形成國家社會的沈重負擔。兒童是國家未來的希望,也是社會成長的原動力,唯有藉由良好早期療育體系與發達的小兒復健治療,才能確保孩童的健康、家庭的福祉與國家社會的安定。